臺式電導率儀是用于測量溶液電導率的精密儀器,廣泛應用于水質監測、化工生產、環境檢測等領域。其使用需遵循規范步驟,以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。以下是詳細的使用方法:
一、使用前準備
儀器檢查
檢查主機、電極、電源線是否完好,電極是否有破損、污染(若有油污或雜質,需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)。
確認儀器型號對應的電極類型(如普通電導電極、高溫電極等),避免 mismatch 影響測量。
試劑與工具準備
準備標準緩沖溶液(用于校準,如 1413 μS/cm 的 KCl 標準液,根據測量范圍選擇合適濃度)。
去離子水(用于沖洗電極)、燒杯(盛放待測液和標準液,需潔凈且干燥)、濾紙(吸干電極表面水分,避免交叉污染)。
環境要求
放置儀器于平穩、無振動的工作臺,遠離強磁場(如電機、變壓器)和熱源,避免陽光直射。
環境溫度建議在 15-35℃,濕度≤85%,防止儀器受潮或溫度波動影響讀數。
二、操作步驟
1. 開機與預熱
連接電源線,打開儀器電源開關(通常標有 “ON/OFF"),顯示屏亮起。
預熱儀器(一般 10-30 分鐘,不同型號可能有差異,參考說明書),確保電子元件穩定。
2. 電極安裝
將電導電極插入儀器的電極接口(注意接口類型,如 BNC 接口需旋緊),確保連接牢固。
若電極有溫度補償功能(如帶 ATC 探頭),需確認溫度探頭已正確連接,用于自動補償溫度對電導率的影響。
3. 校準儀器(關鍵步驟)
校準目的:消除電極誤差,確保測量準確性,建議每次使用前校準,或定期校準。
選擇校準點:根據待測溶液的電導率范圍,選擇合適的標準液(如測量純水用 10 μS/cm 標準液,測量污水用 1413 μS/cm 或更高濃度)。
清洗電極: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 3 次以上,并用濾紙吸干電極表面水分(避免擦拭電極膜,防止損壞)。
浸入標準液:將電極浸入標準液中(確保電極頭部的鉑片浸沒,且不觸碰燒杯壁或底部)。
啟動校準:按儀器 “校準(Cal)" 鍵,顯示屏會顯示標準液的理論值(如 1413 μS/cm),等待讀數穩定后,按 “確認" 鍵完成校準(部分儀器需手動輸入標準值,參考說明書)。
校準完成:儀器顯示 “校準成功" 或返回測量界面,若失敗需重新操作。
4. 測量待測溶液
樣品準備:將待測溶液倒入潔凈燒杯(液位高度足以浸沒電極),若溶液溫度與室溫差異大,需靜置至溫度穩定(或依賴儀器溫度補償功能)。
清洗電極: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,再用待測溶液潤洗 3 次(避免殘留標準液影響結果),吸干水分。
浸入測量:將電極放入待測溶液,輕輕攪拌后靜置,待顯示屏讀數穩定(數值不再跳動),記錄電導率值(單位通常為 μS/cm 或 mS/cm)。
重復測量:同一溶液建議測量 2-3 次,取平均值以減少誤差。
5. 測量結束
關閉儀器電源,拔下電極和電源線。
用去離子水清洗電極,吸干后放入電極保護盒(若長期不用,需在電極套內加入少量飽和 KCl 溶液保濕,具體按電極類型操作)。
清理實驗臺,廢液按規定處理,燒杯洗凈晾干。
三、注意事項
電極保養:避免電極碰撞、劃傷,禁止用手觸摸鉑片;若電極污染(如結垢),可用稀鹽酸浸泡后沖洗(禁止用強腐蝕性溶液)。
溫度影響:電導率隨溫度變化顯著(一般溫度每升高 1℃,電導率約增加 2%-2.5%),建議開啟溫度補償功能(ATC),或記錄測量時的溫度,換算為 25℃標準值(部分儀器可自動換算)。
濃度范圍:不同電極有測量范圍限制(如 0.01 μS/cm - 100 mS/cm),超出范圍會導致誤差,需根據樣品選擇合適電極。
數據記錄:記錄測量值時需注明溫度(若未開啟補償)和單位,便于數據追溯。
四、常見問題解決
讀數不穩定:可能是電極接觸不良、溶液中有氣泡,或儀器未預熱好,檢查連接、攪拌排除氣泡后重試。
校準失敗:標準液失效、電極污染或校準步驟錯誤,更換標準液、清洗電極后重新校準。
讀數偏差大:未校準、電極老化或選錯測量范圍,建議重新校準或更換電極。
通過以上步驟,可規范操作臺式電導率儀,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不同品牌型號的儀器操作細節可能略有差異,使用前務必仔細閱讀對應說明書。